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地铁引起建筑物振动评价研究
作者:楼梦麟 李…  文章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7/6 10:15:18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在20Hz—63Hz的频率范围,垂向振动加速度级按楼层自下而上呈衰减趋势,说明在20Hz—63Hz频段内,结构的阻尼对振动的影响较大,吸收了部分振动能量;在1/3倍频程中心频率为80Hz时,结构垂向响应振动加速度级比激励的振级大,说明阻尼对高频振动影响减小,且起不利作用。图8中,激励和结构响应加速度级曲线形状一致,且相差不多,表明结构振动主要为激励振动的直接传播,弹性振动响应较小。

  图9绘出了工况A情况下,1/3倍频程中心频率为40Hz时,垂向振动加速度级沿楼层衰减曲线。图9表明房屋的振动响应沿高度呈衰减趋势,其中4层以下衰减稍快,4层以上衰减不明显。

  总之,地铁及房屋振动响应主要为高频振动,且结构弹性振动响应较小。因此,要减小地铁振动的影响,主要以高频防御为主,即减小振源的高频振动。

  4 结 论

  1)本文利用较易量测的地铁引起地面振动加速度时程作为结构计算模型的输入激励,应用有限元方法计算结构振动响应,避开利用“轨道路基—地基土”等模型计算时由模型本身带来的误差问题。

  2)本文计算表明,地铁及房屋振动主要为高频振动。本文分析的建筑位于地铁隧道正上方,受地铁振动影响较大,在40Hz以上频率范围,最大响应已超过国家标准。

  3)地铁引起房屋振动主要为激励振动的直接传播,弹性振动响应较小。房屋在较高频段的振动响应沿楼层由低向高呈衰减趋势。

  参考文献

  [1]范蓉平,孟 光,孙 旭等.基于心理声学响度分析的高速列车车内噪声评价[J].振动与冲击,2005,24(5):46—52.

  [2]HungHsiao-Hu,iYangYeong-Bin.AReviewofResearchesonGround-BorneVibrationswithEmphasisonThoseInducedbyTrains[J].ProceedingoftheNationalScienceCounci,lROC(A).2001,25(1):1—16.

  [3]BalendraT,ChuaH,LoKW,eta.lSteady-StateVibrationofSubway-Soil-BuildingSystem[J].JournalofEngineeringMechanics,1989,115(1):145—162.

  [4]洪俊青,刘伟庆.地铁对周边建筑物振动影响分析[J].振动与冲击,2006,25(4):142—145.

  [5]住宅建筑室内振动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GB/T50355—2005[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1—3.

  [6]林 皋.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J].世界地震工程,1991,1(4):21—36.

  [7]LaiCarloG,CallerioAlberto,FaccioliEzio,eta.lPredictionofRailway-InducedGroundVibrationsinTunnels[J].Jour-nalofVibrationandAcoustics.2005,127:503—514.

  [8]周 云,王伯生.行驶列车引起的周边建筑物振动分析[J].振动与冲击,2006,25(1):36—41.

  [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16—18.

  [10]王勖成.有限单元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468—476.

  [11]AnilK.Choproa.DynamicsofStructures:TheoryandAppli-cationstoEarthquakeEngineering[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174—184,457.

  [12]大崎川彦著,吕敏申,谢礼立译.地震动的谱分析入门[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0,3:76—87.

上一页  [1] [2] [3]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